近日,欧洲杯买球完全官网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议顺利完成。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牟同敏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红波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的育种成果“抗褐飞虱水稻新株系HB17004-7-88”,以技术秘密独占许可的形式顺利转让给该公司,成果转让金额80万元人民币。该成果不仅有效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杀虫剂的使用量,同时也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将为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是植科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育种成果的成功转让,标志着欧洲杯买球完全官网在水稻分子育种领域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忆流年,科研之心初长成
2011年,王红波得益于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和植科院“硕彦计划”,进入到牟同敏老师课题组开展育种研究。在牟老师的指导下,王红波本科阶段研究“水稻癌症”稻瘟病,其毕业论文获得了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创新奖。对于在农村长大的王红波来说,水稻是他十分熟悉的作物,“在学校试验田里看水稻有一种亲近感。”
以优异的成绩保研成功后,他继续跟随牟同敏教授从事水稻育种的相关研究。研究生学习阶段,根据国内水稻生产和育种的需求,导师牟同敏决定让王红波开展褐飞虱抗性分子育种研究。
守其责,咬定青山不放松
随着国内水稻种植模式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优质常规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开始逐渐扩大。同时,一批以优质常规稻作为亲本选育的杂交水稻也开始在市场上进行推广。2014年,牟同敏教授课题组引进了南方优质、高产、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五山丝苗”。由于其褐飞虱抗性较差,作为父本配制的杂交水稻褐飞虱抗性普遍欠佳。王红波毅然承担了对五山丝苗褐飞虱抗性改造的任务,在尽量不改变其他优异性状的条件下,提高五山丝苗的褐飞虱抗性。
传统育种手段费事费力费时,为提高育种效率,服务实际生产,王红波选择采用基因组育种的方法,精准地把抗褐飞虱的目标基因导入受体品种之中。在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得足够的回交单株进行同源重组个体的筛选,王红波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水稻有性杂交。武汉的夏季酷暑难耐,但却是水稻生长最旺盛的季节。20个稻穗,每个稻穗150朵颖花,每朵颖花的全部花药,而每年8月水稻开花后,王红波必须在每天上午水稻开花前全部处理完。
忙过了清晨,依旧坚持到深夜。在目标个体的筛选中,需要利用凝胶电泳对水稻单株的基因型进行分析,而每个世代需要从成百上千的个体中寻找。每个学期王红波都需要耗费大概1个月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跑板,每天晚上十二点回寝室是常态,有时候为了加快进度,甚至通宵加班。为了掌握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王红波曾经专程前往中国水稻所学习人工接虫鉴定技术半个月。并将学到的技术整理成实验手册,分享给实验室的其他同学使用。
2016年,王红波播种在试验田秧盘的秧苗突然出现大量萎缩死亡的现象,情况不容乐观,大半年的辛苦工作濒临白费,好在最后找到了问题所在。祸兮福所倚,幸运的是,王红波在幸存的秧苗中筛选到了1株想要的单株。“那一刻突然就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师从长,勤奋乃是同门人
牟同敏教授长期坚持在育种工作的一线,多年来没有节假日。这也感染了王红波,平日里只要没有特别的事情,他都要带着记载本去试验田里转一转,看看材料的生产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每次离开学校,心里也一直惦记着田里的水稻材料,放假返回学校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去试验田里看一看,确认水稻生长一切正常,才安心回家。
每年春季都要进行水稻南繁育种,王红波已经在海南度过了7个春天。而2018年他更是为了完成晚播实验材料的大田产量比较试验和考种任务,留在海南基地独自坚守一个月。每天下田记载材料的生长状况,管理好田间水分,预防老鼠和鸟对材料造成危害。白天到菜市场买菜,回基地自己做饭,晚上夜深人静,窝在寝室看文献成了主要的消遣方式。5月水稻成熟收获,王红波因为过度劳累甚至在田间中暑,但也依旧没有放慢水稻收获的工作。
感今朝,功夫不负有心人
数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五山丝苗的改良最终获得了成功。经过多次抗性鉴定,新材料褐飞虱抗性较五山丝苗得到了明显的提高。2018年夏季间隔种植五山丝苗与改良株系、进行比较。从苗期到成熟,两者的生长期、主要农艺性状上和稻米品质并没有差异。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两位高管先后来到学校试验田考察育种成果,表示极大的肯定和赞赏,并决定购买这项成果,进行生产推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研成果转让的同时,王红波也将该项申请了专利,目前正在撰论文。
“我们不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还应把希望寄托在田野上。”这是牟同敏教授对课题组研究生的涓涓寄语。

文字 王红波 徐岚茜
审核 牟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