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改命运,时代造英杰
10月2日上午,一群阔别母校30余载的老同学齐聚在植科院主楼门前。他们热情相拥畅谈着学生时代的趣事,诉说着离别后的经历。他们是恢复高考不久后,最早进入华农的一批学生,站在时间的节点上的他们对母校对大学生活格外珍惜。
母校是一种情怀
“母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会对你终生不离不弃。”77级校友陈萌山谈及母校时由衷的感慨。在他看来,他们这一代人走到现在离不开母校给予的绵延不断的力量。197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高考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时代给予的机遇,给他们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陈萌山和77级百名校友一样在高考时选择了华农,华农则以深厚的底蕴为他们提供了优良的知识教育、养成了贯穿一生的初心底线。在陈萌山眼中母校就是,成功时为你欢呼,失败时给你安慰的地方。“作为华农学子,我们能够站在民族的角度上为’三农’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做贡献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同时,他也希望在现今及未来的华农学生能够守住自己在华农时的底线,永保在华农时的初心。

母校是一种力量
“大学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在78级校友文必然眼中母校就是他走到现在的力量源泉。他特意从美国赶回来为母校庆贺百廿生日,从82年离校至今,母校和当年的同学一直是他的牵挂。在他眼中是时代决定了命运,是大学改变了一生。他回忆起当年入学的的时候,班上成员的年龄小到15岁大到34岁,虽然差距很大,但是非常团结。每个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哥哥带着小弟弟,大姐姐带着小妹妹”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认真学习就是他们唯一要干的事情。赵德辉补充道:“母校是一个不能忘怀的地方,在华农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学习,这对我很重要。”
母校是一种牵挂
“我们是一个战斗的集体”坐在老五栋宿舍楼前的周国珍、涂亚莉、张慧芳忆及往昔岁月动情地说道。“当年我们的学习就是逐字逐句的学,扎扎实实搞清楚每一类昆虫。”虽然毕业后被国家分配到基层进行生产指导,但现在回忆起周国珍坦言“知识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及此周国珍对于现如今的大学生逃避去基层锻炼表示深深地忧虑:“生产研究是不能够脱离实战经验,去一线奋斗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磨练,是一笔可遇而不可求的财富。”对每一位在省植保所实习的母校学生她都要向他们强调:“吃学习的苦比吃任何的苦回报都高。”
他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不曾辜负时代。

文字:张怡雯 袁颖
摄影:蓝上淞